辣椒骨,隆林苗家人的“老干妈”,来历竟然有一个十分有趣的传说
百色市西北五县和南部的那坡等县,远离集市的农村各族群众,过年的时候都有杀年猪的习惯。杀了年猪,猪肉猪骨头一时肯定吃不完,怎么办?当地群众的做法是腌制熏干,使之能够长久地保存下来。这样,不仅能够保证一年中肉食品的细水长流,还能使这些肉食品具有独特的风味,充分表现了偏远山区群众生活上的智慧。
不光杀年猪这样,杀牛也是这样。把新鲜牛肉做成牛干巴,风味更浓。
隆林苗族辣椒骨是隆林各族自治县有名的特产,跟隆林黑粽子一样,堪称隆林的名片。
辣椒骨的来历,当地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:古时候,有一个苗民,家里喂了一口大肥猪。快到过年的时候,苗民把猪杀了,准备过年。不料就在杀猪的这一天,土司带人来了。土司硬说这个苗民欠他的债,逼他还清。苗民无钱还债,土司就命人把他的猪肉全部搬走,只给他留下一堆剔得干干净净的猪骨头。苗民伤心气愤,却又无可奈何。土司走后,为了解恨,他把这堆猪骨头当作土司的骨头,统统扔进碓窝里,使劲舂。舂碎了,气还不消,还要撒上盐和辣椒面,使劲搅,还要塞进一口罐子里,加盖密封,以咒土司死后万劫不复,永无天日。
大年过后,这个苗民家里来了几个穷朋友,提起土司的剥削和压迫,无不恨得牙痒痒,都想扒其皮,食其肉,嚼其骨。说着说着,这个苗民忽然想起年前舂碎那堆猪骨头——那不是土司的骨头吗?何不取出嚼其解恨?他把装猪骨头那只罐子搬出来,打开罐盖,一看,只见罐子里的猪骨头依然鲜红鲜红,一股诱人的香气扑鼻而来。
这个苗民怎么也想不到,这一罐猪骨头竟然成了他招待朋友的佳肴。从此,制作辣椒骨就开始在苗族民间流行。
传说只是传说,不是史实,无可考证,也没有考证的必要。我们还是回到现实吧。
隆林各族自治县是百色市苗族人口最多的县份,隆林辣椒骨的原产地,在苗族聚居的德峨、猪场、常么、长发、蛇场一带。这一带地区地处云贵高原余脉,海拔高度高,冬天气温比别处低。由于山高水寒,环境制约,这一带山区的苗族同胞,生产生活条件都比较艰苦。
苗族群众跟百色偏僻农村的其他各族群众一样,过年有杀年猪的习惯。每年春节来临之前腊月月底最寒冷那几天,是他们杀年猪的时候。家家杀,户户宰,猪的哀嚎响彻山间。杀了猪,猪肉除留一小部分过年以外,其余全部做成腊肉,以备年后食用。那么,猪的骨头呢?一头猪可以剔出头骨、龙骨、筒骨等等许多骨头,这些骨头一时之间吃不完,也啃不动,弃之又可惜。怎么办?这些苗族群众就想出了一个妙招:把它加工成辣椒骨。
辣椒骨既是隆林苗族特定生存环境的产物,也是隆林苗族生活智慧的结晶。如果不是在苗族聚居的德峨、常么一带,没有相对较低的气温,辣椒骨的加工就不具备适宜的气候条件;而如果是在相对富裕的地区,人们肉食充裕,衣食无忧,也不会有人想到把骨头加工成这样的食品。催生人类智慧的,往往是艰苦的环境,而不是优越的条件。
辣椒骨的加工制作,并不复杂,首先将猪骨头砸成小块,按一定的比例加上辣椒面、核桃粉、花椒粉、五香八角粉、生姜、食盐和高度酒等,拌匀以后放进碓窝里舂碎,然后装进罐子里,加盖密封,存放两个月左右,就基本上腌成了,可以启封享用了。
腌成的辣椒骨,色泽红鲜鲜,是辣椒面的天然的红,也是碎骨上粘附着的精肉的新鲜的红,让人看一看就眼馋。经过两个月的腌制,在食盐和高度酒的作用下,这些粘附在碎骨上的碎肉和骨头里腌出的骨油,跟辣椒面、生姜、核桃粉、花椒粉等佐料相互渗透,融为一体,便成就了辣椒骨独特的风味,既香且鲜,咸中带辣,十分爽口,足以征服任何美食鉴赏家挑剔的口味。
辣椒骨的吃法,可作佐膳的小菜,也可作调味品。食之既能增进食欲,帮助消化,又能驱风御寒,促进血液循环。煮一钵汤,加一勺辣椒骨调调,汤色鲜红诱人,喝一碗下去,顿时逼出一身热汗,把汗擦了,身上那个爽劲,真是通体透彻,爽极了。
百色味道:熏的和腌的
广西山区农村,过年杀猪腌制腊肉,是过年的味道,也是家乡的味道。